宋体是谁发明的(传统宋体有哪些)
本文目录
汉语是谁发明的
仓颉。
相传,在距今大约4600年时,黄帝史官仓颉,受到鸟兽足迹启发,随后创造了文字,以至于“天雨粟,鬼夜啼”。然而,从黄帝到战国,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,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“仓颉造字”之说,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“好书者众矣,而仓颉独传,一也”,后来形成了“仓颉造字”传说,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。
仿宋体书写技巧
写好仿宋体字的规则如下:
1.横要平竖要直,上顶天下立地,靠边横竖往里让,穿插避让要得当,上要紧下要松等等
2.还要遵循仿宋体自身的特点,并不是简单的横细竖粗什么的,这个特点要自己通过对仿宋体字的观察得到,具体方法是在报纸,杂志等上面观察出现的仿宋体字,记住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写法,这些写法都是一成不变的,你记住后套用就可以了.而基本笔画不过八九种,基本部首也不是很多,花一定时间记一下,然后在注意一下结构就可以了.
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、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,笔画横竖粗细均匀,常用于排印副标题、诗词短文、批注、引文等,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。
仿宋体的书写比宋体和黑体都方便快捷,因为只要计算好字格就可以用钢笔或毛笔(需用较硬的狼毫笔)直接书写。另一方面,仿宋体注重结构造型,与楷书比较接近,多练习仿宋体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,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它美术字体就更为方便快速。因而,有的同志主张学习美术字先从学习仿宋体开始,这也是很有道理的。
仿宋体是由楷体发展演变而来,我国宋代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,我们的祖先首先发明了印刷术。为适应雕版印刷的需要,刻工们要求有一种比楷书更为整齐规范的字体,他们经过不断探索,创造了一种横平竖直,较为规范的雕版字体它很接近楷体,横坚笔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。到了明代,这种雕版字体发展得更为规范,成为横轻竖重,略带棱角的字体,后人称之为老宋体。二十世纪初,钱塘丁辅之,丁善之等人集宋代刻本字体,仿刻了一种印刷活字字体,这种字体横竖粗细相等,笔画秀丽,字形呈长方,清秀美观。
仿宋三号字谁发明的
仿宋字出现于1916年前后,钱塘人丁辅之、丁善之兄弟摹拟北宋欧体刊本字体,将楷书笔画和宋体字的间架结构融合在一起,设计了一种新的印刷字体,名曰“聚珍仿宋”。
“宋体”,亦名“匠体”——工匠之体,还叫“硬体”,专指那种非欧非颜非柳非赵的字体。
“宋体”笔画特点,是竖粗横细,字形长方。其由专业刻工发明,具体发明人已不可考,但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。
一开始,这种字体,很被文人墨客所看不起。明末汪琬、薛熙刻《明文在.凡例》说:“古本均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,无有所谓宋字也。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,谓之宋体。”
楷书是谁创造的
楷书这种书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,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创造的。楷书的形成是在三国时期,最著名的书家钟繇,一直被后世公认为楷书从创造者,其实是不对的。钟繇只不过是把当时的楷法发挥的最好的,是当时楷法的集大成者。
长沙吴简
1984年开始有少数的吴简出土问世,在这些吴简当中就有一些楷书初期的文字。而后来长沙古井中发现的吴简更是让世人瞩目,出土了近十万枚吴简,楷书、隶书、行书、草书都有。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,吴国还是相对保守的,钟繇是魏国的,因此说明当时的楷书还是已经普遍开始修行了。
出土的吴简当中以《朱然名刺》为最佳,楷书笔意最高,隶书笔意最少。横画末笔顿笔下敛,竖画有垂脱之态,撇画挺劲,捺画有三折过的笔势,折笔方峻呈圭角,而且结字剞侧而显姿态,十分接近后世成熟的楷书。
钟繇的楷书是后世所公认的,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。钟繇并不是楷书的创制者,但他是文献记载中以楷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。钟繇对楷书的贡献在于他对楷书的加工整理和提倡推广,于是后人就把楷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,供奉他为“楷书之祖”。
钟繇传世的楷书作品为《宣示》《力命》《荐季直》《贺捷》四表,都是小楷。钟繇的楷书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,还不能完全把隶意清楚,比如体型较扁、“字细画短”、“长而逾制”之类,另外就是笔画较直,迟涩,转折还没有那么流便,所以后人评价钟繇的书法是“容貌若愚”“大巧若拙”,有着高古的意趣。正是因为钟繇的楷书中还存在着隶意,因此被后世称颂为古雅,同时也为王羲之留下了对楷书完善美化的余地。
王羲之的楷书更加内敛,笔法称为“内擫”。跟钟繇的楷书相比,羲之的楷书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更加紧密,体态匀称整饬,他将楷书的笔法、笔意、结构推入到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。王羲之的楷书与后世的楷书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。
这是楷书的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,所以说楷书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创制的,而是文化发展的结晶。
传统宋体有哪些
传统宋体有仿宋、中易宋体、细明体等。
宋体,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。笔画有粗细变化,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,末端有装饰部分(即“字脚”或“衬线”),点、撇、捺、钩等笔画有尖端,属于衬线字体(serif),常用于书籍、杂志、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。
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,敕廷臣补刊经庵《文献通考》的序文中,规定:“此后刻书,凡方体称宋体字,楷书均称软字”。“宋体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宋体字名为宋体,其实诞生在明朝,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、追捧宋刻本所致。